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0-11-03

【陈佼观点】百度在电子商务上的布局大概已经有:有啊、乐酷天、商品搜索。与“大淘宝”相比,百度不太需要找流量,它要做的就是将流量的潜力发掘出来,价值最大化,在另一个战场上赢得优势。百度确实没有必要再做第二个淘宝,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落座后,首先吸引我的是蔡虎最富个性的胡须和爽朗的笑声,很强的亲和力,以至于我走神了,差点忘记今天是来聊电子商务的。

边吃边聊。以下整理了几个我们相互认同的观点:

1、做电子商务,战略创新比战术创新更重要。蔡虎认为,百度做电子商务曾有很多战术创新,比如新的信用评价体系、购物车的引入、标准库的建立等等,但这些很难构成核心竞争力——复制门槛太低,竞争对手可以很快拿来用。

我赞同这个观点。尽管中国的电子商务依然有45%的年增长,增量市场很大,但后来者对增量市场的吸附能力可能在过去几年被高估了。在搜索引擎行业也如此,不管是谷歌交出来的份额,还是增量份额,多数还是被百度拿下了。

2、搜索引擎做电子商务,核心是用户消费需求和商户营销需求的对接。虽然当下电子商务盛行,但大多数还是网店的形式,而且是以渠道或零售商作为主导。而多数传统行业刚刚才准备进场或还未找到更好的方法与方式,他们正在规划和布局自己的电子商务策略,也苦于如何才能在网上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还能不受限于某些平台造成的强势利润挤压。还有一些连锁店,现采用的很多推广手段更多的是基于品牌层面,很难有平台帮助他们照顾到单店的业绩,为它们找到精准的具有本地化特征的消费人群。

基于此,有啊的生活平台更像是一个生态共赢圈,让生活消费全面电子商务化。它不像仅限于网上购物的传统电子商务平台那样强调交易在平台内进行、也不强调B2C抑或C2C等形式;更不同于分类信息平台那种只是单纯的信息聚合。如果要用准确的词汇描述,它就是一个“对接器”或者“分发器”,将需求过滤后分发给商户,促成交易。而交易的方式,可以在平台外,也可以是平台内的团购、优惠等形式。

3、电子商务的内涵外延。电子商务绝非“网络购物”。蔡虎认为,以生活消费为核心,不仅是电子商务的趋势和广大网民的需求,更可向外延伸,通过生活服务与商品买卖的强相关性,促进各种门类商品的采购需求,进而带动网购的进一步繁荣,促进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

这点,我也很认同。在过去的几个月,淘宝在变现的路上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马云在内部邮件中要求员工们蛋定应对,不管如何,淘宝酿的这杯酒会很苦涩。我一直认为,淘宝试图通过搜索的方式变现不是上策,它的一举一动远远比百度调整竞价结果来得更敏感。而百度在电子商务的路上探索了几年,现在也开始用自己最擅长的玩法。

到目前,百度在电子商务上的布局大概已经有:有啊、乐酷天、商品搜索。与“大淘宝”相比,百度不太需要找流量,它要做的就是将流量的潜力发掘出来,价值最大化,在另一个战场上赢得优势。百度确实没有必要再做第二个淘宝,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末了,我提起百度的Landing-Page opportunity(登陆页),用李彦宏的话说,这是关系到百度第二个十年保持业绩高速成长的最重要战略。所谓 Landing-Page opportunity,就是百度构建内容,将这类内容整合到百度的搜索结果页面中。蔡表示暂时不方便多谈。

2010-11-02

【陈佼观点】如果陈一舟真的有诚意“相逢一笑泯恩仇”,那么就请大方地接受诉讼结果,撤下开心网的名字。如果能更进一步,将kaixin.com域名转手给开心网,来个互联网版的“完璧归赵”,那才真的够男人。

真假开心网的官司终于有了结果——法院裁定,千橡使用与开心网相同的“开心网”名称构成了不正当竞争,判赔40万,并不得使用与“开心网”相同或近似的名称。

就在宣判的当天,千橡总裁陈一舟为此撰文,试图为整个事件画个句号,并以“相逢一笑泯恩仇”结尾。这篇神采飞扬的美文我看了,但没看懂,最不懂的就是这个“相逢一笑泯恩仇”——真假开心网之间究竟有何“恩仇”可以“泯”?

先来说一个有意思的细节,这边厢陈一舟感叹着“泯恩仇”,那边厢千橡表示要继续上诉。既然“恩仇”都“泯”了,还上诉啥?这就好比两军交战,一边挂着白旗要求和,一边却还在操家伙量刺刀。这到底是扯淡,还是扯淡,还是扯淡?

毫无疑问,在开心网这事上,陈一舟始终在玩一个把戏:拖字诀。

在IT行业,类似的侵权官司我见过不少,侵权方往往都是玩这个把戏。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先抄了你,等你起诉,判决下来,我再上诉,来回折腾几个回合后,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快结束了,你官司赢了,但我也赚得差不多了。至于赔偿?那都是小钱,稳赚不赔。

所不同的是,陈一舟这个把戏玩得更到位。2009年5月,开心网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将千橡告上法庭。5个月后案子首次开庭,千橡的花招亮出来了——“开心网”的网站的域名已经被转移到了千橡旗下另一公司千橡网景名下。悲催的开心网发现自己“告错了人”。

3个月后,卷土重来。千橡又玩了新的花招——提出管辖权异议的请求。于是又是5个月,案子终于第二次开庭。4个月后的今天,终于有了个结果,不过别急,千橡还会继续上诉。

从2008年10月注册kaixin.com,开始山寨开心网之路,到现在已经2年。如果不出意外,它还会继续存在。我咨询了一下律师朋友,对于民事案件,一般从上诉立案到宣判,时限是3个月。也就是说,“开心网”至少有2年零3个月的寿命。

2年零3个月是什么概念?我这么说吧:如果是Twitter,它已经成了全球最火爆的网站;如果是百度,它收入大概已增长了4倍;如果是视频网站,它已经烧掉了2亿多元。这就是互联网速度,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宝贵。

可喜的是,在民间,人们早已经有了自己的判决——千橡那么做无可厚非,但绝不厚道。所以,尽管域名更复杂,但真开心网并未流失太多用户和流量。到今天,真开心网的Alexa排名是124位,山寨开心网是3394位。当然,千橡也不吃亏,已经开始着手让山寨开心网走完它最后一程,将用户导入至人人网,相比等最终判决下来,这个过程也该差不多完成了。

这场山寨闹剧的背后折射的是陈一舟的机会主义心态,之前这种心态就已经显现过多次,包括当初定位于视频分享的UUme,定位于Ohmymedia的人人网,都像是在试图中彩票。如果中国互联网的创业者都是这种心态,恐怕不需要腾讯出手,自己就会葬送自己的前程。

所以,我想说,如果陈一舟真的有诚意“相逢一笑泯恩仇”,那么就请大方地接受诉讼结果,撤下开心网的名字。如果能更进一步,将kaixin.com域名转手给开心网,来个互联网版的“完璧归赵”,那才真的够男人。

2010-10-29

【陈佼观点】百度的系统成长很快,也更符合国情,功能和服务都已经走到了前面。Google有其一贯的优势,但Google在国内的服务老是会给人一种“有点悬”的感觉。至于其他第三方系统,这也取决于网站的销售规划。

 

最近一段时间和一些创业网站聊得比较多,有两个数据分享一下:一个是到今年上半年,国内UGC(用户创造内容)与PPC(专业制作内容)的流量对比为50.7%47.32%DCCI数据),从影响来看,Web2.0已经胜利了,但在收入上,还差得远。另一个是,中国网站的月收入超过1RMB的占到了6.3%,虽然很低,但还是让我有些意外。

 

尽管中国站长的生存环境一直就不好,但国内站长中的一部分佼佼者已经依靠专业化、本地化、行业化成长起来,尽管盈利模式依然单一,几乎都只能靠广告(微支付这一块对创业网站简直是妄想)。所以,一个优秀的广告管理系统对于“先富起来”的这部分网站尤其重要——广告市场终究是卖方市场,更何况是销售队伍普遍不强的创业网站。

 

从站长的反馈来看,目前国内能满足需求的广告管理系统确实是凤毛麟角——大型网站会自己开发系统,小网站压根就不需要,真正需要的是那些中高端的网站。他们普遍有几个特点:一是技术研发能力偏弱,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发投入产出比低;二是销售团队偏弱,很难做到对客户无微不至的照顾。

 

我简单对比一下其中几个:

 

Google Ad manager:与Google Adsense集成,功能比较强大,特色是支持多国语言和货币。不过缺点和Google Analytics一个毛病,菜单设置比较晦涩,入门比较难,看得人眼晕。

 

百度广告管家:最近向全网开放,免费,功能和Google Ad manager相比同样强大,更符合国人的使用习惯,现在风头正劲。Google不同的是,百度广告管家使用者无需注册百度联盟帐号。

 

DoubleClick、好耶等:基本功能都比较完善,也谈不上太多亮点,中规中矩。

 

我先不继续对比这些产品,先来谈一下我对广告管理系统发展趋势的看法,这对于我们选择广告系统比较关键。1994AT&THotWired上投放了一条Banner,这被认为是第一条网络广告。一直到今天,广告的基本形式依然如此,但很多细节发生了巨大变化。

 

1、多样化的广告定向方式和销售方案相结合。诸如地理定向、时间定向、市场分段定向和用户行为定向等等,急于这些技术灵活地整合销售方案,可以最大程度挖掘网站资源,带来收益。

 

2、广告推广的优化服务。“推广”其实不难,难的是“优化”。现在很多网站大部分是通过人工操作来完成,其效率低下、深度也不够。这对广告管理系统的智能有较高的要求,说白了,广告管理系统同时也必须是一个收益管理系统(Yield Management)。

 

3、对富媒体的发布和互动追踪。未来广告会越来越“复杂”,简单的漂浮广告、Flash窗帘之类,已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下一阶段用户与网站的互动将整合到广告投放行为中。一个优秀的广告系统必须在这方面具备拓展和服务能力。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广告管理系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系统,其技术含量、掌控力、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对网站收益评估系统的建立,都是一个复杂工程。至于广告服务器一定要足够稳定、高速,后台的易用、易管理就是最基本的了,不值一提。

基于此,我们再来看一下市面上的广告管理系统。我简单做了一下细致的对比和评级,希望对大家选择有帮助。总体来说,百度的系统成长很快,也更符合国情,功能和服务都已经走到了前面。Google有其一贯的优势,但Google在国内的服务老是会给人一种“有点悬”的感觉。至于其他第三方系统,这也取决于网站的销售规划。

 

 

Google Ad manager

百度广告管理系统

DoubleClick、好耶、ADpower

稳定及速度

良(受制于Google退出中国)

优(99.99%稳定性,CDN加速、BGP优化,广告检索<10ms

良(具体不详)

广告资源管理

良(广告资源分级、可用性跟踪、广告标记生成和管理)

优(批量广告位,Iframe、一段式JS、两段式JS等多种代码)

良(多广告类型支持)

收益优化

优(Adsense补齐)

优(百度联盟补齐)

较差

广告定位

良(支持自定义定位标准)

优(10种定向方式,展示频次精确到每分钟)

良(定向方式和展示标准较好)

效果监控

优(多报告支持、互动视图)

优(8个维度报告,9种详细数据报告,分小时监控)

 

操作友好度

管理权限

优(为团队成员设定各种查看和修改权限)

优(6种管理角色权限)

一般

 

2010-10-28

【陈佼观点】团购网站疯狂的背后,本质原因正是其进入门槛太低,给“空手套白狼”的投机者、不怀好意者带来了可趁之机,让本来很有前途、很有价值的行业变成了骗子泛滥的地方,当参与者的热情被欺骗冷却,换成齐声讨伐,最终的结局可能是——脏水和孩子不得不一起泼掉。

 

团购网站火了,至少从表面上来看是如此——有媒体报道说最近大概冒出了400多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各种“团”网,赶上“百团大战”了。据我了解的情况,实际上的数字远远更高。不管是真火,还是虚火,反正很热闹,很时髦,不管是创业者、消费者,还是投资人,错过就OUT了。于是乎,今天我就来介绍一种可以不花一分钱,不招一个人,办个“团”网的方法——这种方法已经被众多“团”网验证过,屡试不爽,并且,最神奇的是,它适用于任何人,哪怕你是网盲。

 

不管是真火,还是虚火,反正很热闹,很时髦,不管是创业者、消费者,还是投资人,错过就OUT了。于是乎,今天我就来介绍一种可以不花一分钱,不招一个人,办个“团”网的方法——这种方法已经被众多“团”网验证过,屡试不爽,并且,最神奇的是,它适用于任何人,哪怕你是网盲。

 

首先你需要准备3000元(很快就能回收),到网上搜一下“团购网站”,你会看到很多卖团购程序的,包安装、包域名、包服务器,交钱之后,马上你就是“团长”了。接下来就是想办法将投入的3000元拿回来——随便发布一个团购信息,什么东西诱人就发什么,比如iPad或者iPhone 4什么的。团购价尽量标低一点,但又别低得任何人都不信。再放上自己的银行账号,或者支付宝账号。

 

好了,忙活了半天的你可以去洗个澡、睡个觉。醒来之后,你账上的钱估计远超过3000了。不仅是零成本,一开业可能就有得赚。这就是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至于善后?反正你也是个“光棍团长”,卷起铺盖跑路便是。

 

不是我教坏你,确实有很多人就是这么干的,而且比这还夸张。一家叫1288的网站在玩了这种把戏,被大量媒体曝光“构造虚假数字”、“用户交了钱不发货”、“涉嫌诈骗”之后,最后使出了一招绝的——将网站的域名挂了上去,开价5000元,让人哭笑不得。我想这位“团长”是想在被警察叔叔请喝茶之前,上演华丽谢幕剧,或者干脆就是一个黑色幽默。这让我想起了赵本山的“忽悠”系列小品,卖了拐,卖车,接着卖轮椅、卖担架,堪称经典。

 

实际上,团购网站疯狂的背后,本质原因正是其进入门槛太低,给“空手套白狼”的投机者、不怀好意者带来了可趁之机,让本来很有前途、很有价值的行业变成了骗子泛滥的地方,当参与者的热情被欺骗冷却,换成齐声讨伐,最终的结局可能是——脏水和孩子不得不一起泼掉。当年SP行业的教训还不够深刻么?当中移动无法控制局面时,一纸禁令下来,大家的饭碗都得打翻。

 

团购网站在中国的火热源于美国的Groupon,曾经成功拷贝Facebook、Twitter的“互联网山寨之父”王兴第一个将它带到了中国,Groupon的创办者大概不会想到它的中国徒子徒孙们会以这种方式来向它致敬。国人的“山寨”精神确实强大,将B2C(Copy to China)玩到了极致,但真正的“山寨”绝不是欺骗、无序。商业模式可以千变万化,但商业精神却是中外相通。几乎可以肯定,中国的团购网站们,如果不经历一次大清洗,继续将欺骗作为商业模式,必将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对了,我上面说的那个“零成本办个团购网站”的方法,现在用还来得及,再晚我就不保证了。

2010-09-20

【陈佼观点】中国至少有数十万开发者“远渡重洋”到苹果、Android等平台淘金,尽管这赚的是“外汇”,但这种集体“外逃”的现象,也折射出此前中国互联网商业环境并不适合开发者的生存。

 

到今年7月,苹果的App Store平台上有25万应用,累计下载量超过50亿次。今年6月,乔布斯说,苹果的App Store已经让全球开发者分到了10亿美元。

 

再来看Facebook的平台,超过55万个活跃的应用。其中最成功的开发者Zynga 2010年的收入可能在8.35亿美元,明年10亿美元。单是这一个开发商就拥有2.37亿活跃用户,如果IPO,市值可能在50亿美元。

 

或者看Google的Android,到今年9月,其应用数量为8万多个,全球的开发者有18万。

 

只用7天开发的模拟起雾效果的小软件带来10万美元收入,iPhone版的植物大战僵尸9天狂赚100万美元,Zynga更是每天狂赚50万美元……形形色色的应用开放平台中上演的财富神话看得人心痒痒的,也感召着中国的程序员们。

 

有数据显示,中国至少有数十万开发者“远渡重洋”,在苹果、Facebook、Android的平台上开发销售应用,而帮海外的开发者做外包服务的程序员队伍更为庞大。有数据说,在苹果撒给开发者的10亿美元中,有1亿美元被中国开发者赚了。在这股淘金热中,“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十分明显。尽管这赚的是“外汇”,但这种集体“外逃”的现象,也折射出中国互联网商业环境并不适合开发者的生存。

 

现在,百度开发平台来了,能够在上面对接各种各样的应用,这些“流浪海外”的程序员会回来么?答案是肯定的,不仅如此,还有更多的程序员将成为“个体户”,投身到这股淘金热中。

 

1、中国有4.2亿网民,有差不多3亿手机网民,未来几年,中国网民总量达到7、8亿并不稀奇。这是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市场。可能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中国人都喜欢沾便宜,只用免费的,APRU值太低。大家不要忘了APP典型的微支付模式已经在IM和网络游戏增值中得到验证,要让大家都去买应用,并不那么难。

 

2、关于用盗版的习惯。APP的授权基于服务器账户验证,恐怕“盗版”在这里不灵光。况且百度的开放平台不存在“越狱”问题,如果每天对接的搜索量足够大,可能比率低一些,但绝对数值会更惊人。况且,在海外平台的开发者对销售收入的依赖太深了,其实“免费+广告”的模式更值得重视,这一点正是百度的擅长。

 

3、大家看到了苹果上iShoot、iSteam、Trism等财富神话,但没有看到这是建立在无数程序员失败基础上的。苹果APP store上有3.5万开发者,已经成为竞争的红海,更别提早已经饱受苛责的审核制度——缺少标准、限制繁多、难以沟通、效率低下。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程序员转投了Android门下。而在国内,市场才刚刚兴起,这些障碍会少很多,而且中文用户的需求更容易把握、文化沟通也不存在障碍。

 

4、还有很多桎梏限制着开发者们继续呆在海外,比如文化差异、汇率管制等、高昂的服务器带宽投入、推广投入等等,这些成本往往是个人程序员或者小团队难以支撑的。

 

所以,我认为这些至今还在海外打拼的游击队们必然会回到中国本土,接下来,我们将见证国内软件开发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迁徙运动。前一段,戴志康也说到这个问题,“在国外挣2000美元,在中国挣2000元,但在国外可能要花1500美元打广告,手续费一扣就是20-30%,赚钱很难。”
 
不光是这样,我查了一下数据,中国每年从计算机系毕业的学生大概有上百万,如此多的开发者,整个社会如何消化?其中一大部分都转了行。依托百度开放平台,估计未来几年中国会有数十万程序员涌入创业大军,在中国本土开始淘金的热潮,这对创造就业机会、鼓励技术和创新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最起码,这比大学生毕业后却只能待业、或干点转手买卖来得要强。

2010-09-02

  关于百度的apps store(百度官方叫“应用开放平台”),keso在其博客中的几个质疑非常经典(归根到底,keso其实讲的是一个问题,就是生态平衡破坏)。我也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要解答keso的质疑,其实就是搞清楚“搜索引擎价值观”的问题。在我看来,搜索引擎发展到今天,它本质上就是一个利益平衡体:用户、内容应用资源以及搜索自身。这三者之间有共同利益,但也矛盾重重,搜索引擎要玩的就是走钢丝。

  这钢丝不仅仅是百度在走,谷歌也一样。谷歌做整合搜索,坦白的讲,用户体验不如百度的阿拉丁。这并不是说谷歌不擅长用户体验,而是,在谷歌的价值观中:用户体验固然重要,生态平衡同样重要,如果为了激进地追求前者,而破坏了后者,谷歌认为,得不偿失。

  这里面有它的逻辑性: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则不利于网站涌现更多优质内容,进而对用户体验带来间接破坏。

  正是基于这样的“搜索价值观”,谷歌没有将整合搜索玩成阿拉丁,也没有将其apps store放到搜索结果中。

  再来看百度的“搜索价值观”,从阿拉丁到应用开放平台,百度奉行的是“用户体验是最高宗旨”,这个出发点不错,但是,回到刚才的逻辑中:假设用户体验提升要以牺牲生态平衡为代价,会不会这种提升只是暂时的?或者,甚至干脆就是一种反作用。

  让搜索引擎厂商最纠结的问题就在这里。我认为,谷歌的顾虑保守没有错,百度大胆激进的尝试也谈不上错。

  我猜测百度的思考逻辑是这样:首先,应用开放平台对用户体验是有巨大帮助的。所以,必须做。其次,对于生态平衡的破坏,是有可能的,百度试图找到某种方法去尽可能减小这种负面效应。这是善后问题。

  关于“搜索价值观”,百度和谷歌还有一个分歧:谷歌自AdWords诞生以来,流量变现的模式一直很固定。谷歌认为,搜索引擎做好自己的分内事,赚钱是自然而然的;百度一直在徘徊自己的流量变现方式,在百度的思考中,它需要创造新的方式,应用开放平台即是其中之一。

  还有一点,中国互联网目前的竞争格局,也是百度推应用开放平台的一个外在诱因。在腾讯、360都在做类似的尝试时,百度必须考虑到制衡的问题。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在“框计算”上,百度正在本着“用户体验高于一切”的态度,做着一系列在我看来有些激进的事。这些事究竟最终带来的整体效果是优,还是劣,暂时还无法准确评价。对这种思路,我个人表示支持,百度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搜索价值观”,谷歌的“搜索价值观”并不见得对,更不见得符合中国特色。

  另外,我不大同意keso提出的“流量黑洞”和“技术歧视”两个点,具体原因就不详述了,不是本文的焦点。

  顺着keso的质疑,我提出对百度应用开放平台的几个疑问,我认为以下疑问才是最关键的:

  1、百度如何保证一套公开、透明、完整的入驻机制,以让大中小公司乃至个人开发者公平竞争?我的建议是,尽可能让游戏规则决定合作伙伴。

  2、百度如何保证知识产权拥有者的优先入驻,即保证这一平台将激励创新?

  3、百度如何平衡这一平台应用对其他同样匹配搜索结果的负面效应?我的建议有两条:1)降低植入应用的搜索结果权重,可不放在第一位;2)不采取排他性合作,并随机载入合作应用。

  也许在今天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我们能找到答案。

2010-08-30

【陈佼观点】在微博这个新生事物出道之后,SNS、BBS等受到了冲击,很多人玩起了微博就不再去偷菜了。“偷菜”的今天就是微博的明天么?答案还是未知,但什么时候“候鸟”绝种了,微博就迎来了真正的繁荣。

 

      在对粉丝数量的疯狂追逐中,微博上正在诞生新的族群——他们隔一段时间就会将自己个人资料中的“城市”一项进行修改,以期获得更多粉丝的“关注”,就像“候鸟”的迁徙一样。

 

    其中的奥秘在于“同城微博”,多数微博平台都有来自同一城市的“微博粉丝排行榜”,对于拥有一定粉丝的用户来说,通过将自己的“户口”修改到匹配的城市,获得上榜的机会,进而得到更多来自同城的粉丝。比如某用户明明在广州人,但由于广州名人众多,自己很难进入榜单,于是改为一些偏远城市。随着粉丝数量的增长,继续迁移,不断“调高级别”。

 

    另外,微博平台也会在用户页面推荐“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其中很多都是同城微博。但这部分推荐的微博往往很少更新。不断变化城市也有助于获得类似的推荐,增加粉丝关注几率。

 

    我不得不叹服网民的“智慧”,相比在淘宝上买粉丝,这种新方法效果虽然会差一些,和网络上迅速蹿红的“互粉团”一样,但并不违规,属于“合理利用规则”,获得的粉丝是真实用户,并非“僵尸”,可带来互动的价值。

 

    不过,“候鸟”现象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不均衡。根据CNNIC的最新数据,中国网民的渗透率为31.8%,但地区差异非常明显,大致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具体到微博,以新浪为例,北京排名第一的微博姚晨粉丝为260万,成都排名第一的欧阳奋强,粉丝仅35万。当然,这只是一个缩影。

 

    此外,这种现象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如果将微博比作一个社会,那么它更像是一个“哑铃型”——两极分化很严重。我简单做了一个抽样,粉丝数量少于10个的几乎是大多数,而一个名人微博每天可以新增数万粉丝。从“牢固”的角度讲,最佳的状态应该是“橄榄球型”。

 

    更让人担忧的是,无论是“哑铃”的上端还是下端,其发布的信息多为“无聊信息”。来自芬兰的一家机构做了一个调研,在对40万条某微博网站信息进行筛选后发现,用户最常用的词汇是“Working(工作)”、“Home(家里)”、“Lunch(午餐)”、“Sleeping(睡觉)”。来自牛津大学对150万条Twitter信息的调研也发现,“Work”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这个结论并不出意料,但让很多人觉得不“公平”的是,名人也在微博上谈“吃喝拉撒”,粉丝数却蹭蹭上窜,而自己稍不留神就因为一条无聊信息而丢失粉丝。

 

    这是“候鸟”一族出现的更深层次原因,在多数用户潜在行为里,在追求着微博社会的平衡。而同样的挑战更应该是微博平台应该思考的——如何让更有价值的微博获得更多的关注,而尽可能避免博主身份带来的干扰。起码迄今为止,微博平台尚未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微博这个新生事物出道之后,SNS、BBS等受到了冲击,很多人玩起了微博就不再去偷菜了。“偷菜”的今天就是微博的明天么?答案还是未知,但什么时候“候鸟”绝种了,微博就迎来了真正的繁荣。

2010-08-24

【陈佼观点】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行业,面对终端用户的服务,桎梏太多的国字号企业根本无法与民营企业竞争——中国人在银行窗口排了多年的队都没有解决,你能希望它们到了互联网上就开始在意用户体验么?

 

超级网银来了——在统一界面入口下,只需20秒,你就可以完成跨行转账,而跨行账户查询则是实时的,同一账户名下所有银行账户都将被“一网打尽”。

 

从功能上来看,这似乎与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支付产品有重叠之处。以往,假设买卖双方一个是工行账户,一个是建行账户,通过支付宝可以实现畅通的现金流转,而现在,超级网银也可以干同样的事,甚至更方便。

 

而在近年来支付宝大力推动的代收费业务上,如信用卡还款、缴纳手机费、交房租乃至交水电气费,只要超级网银能解决的事,至少从资金安全上,用户会更偏向于相信银行,而非民营的第三方支付。

 

再更进一步,假设超级网银开始大力入主第三方业务,并提供交易担保,支付宝的价值就将变得颇有些尴尬,客观上说,有支付宝的存在,用户是多了一道转入、转出程序的。毕竟支付宝只是一家“虚拟银行”,要套现,还得真实银行的落地。

 

如此看来,支付宝危矣?有很多评论都在表达类似的观点,并指出新一轮的“国进民退”正在电子支付领域上演。但是,别忘了一点:超级网银是央行主导并推动各商业银行参与的“第二代支付系统”,央行如果想要支付宝的命,哪用得着这么绕来绕去,直接一纸通告就可以做到。

 

在美国,30多年前就有了“超级网银”(ACH,自动清算系统),其他发达国家也都有自己的自动对接系统。但我们可以发现,全球在线支付老大PayPal不仅没有死,反而活得很滋润。这家公司2010年的收入将超过32亿美元,对明年收入的预期是40亿美元。

 

另外,超级网银出台的初衷解决的是提升商业银行系统效率、终结各银行网银的内耗问题,第三方支付根本就不是问题的关键,甚至是考虑的范畴之外。现在摆在各大商业银行面前最大挑战,不是去杀死支付宝,而是来自其他商业银行的肉搏。超级网银很大程度上将各大银行的网银业务摆在了同一竞争线上,用户将趋向于在自己认可的一家业务全、服务好、体验佳的银行,集中办理支付业务,同时兼顾管理自己在其他银行的账户。

 

从1999年招商银行全国首家推出网银以来,10多年间,有80多家国内银行开设了这一业务。超级网银的到来,给了先来后到者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支付宝可以高枕无忧的坐山观虎斗。马云曾说过“支付宝随时准备献给国家”,因为他知道“就算国家收了支付宝,暂时也没工夫来消化”。

 

即便我们将对这个问题的担忧推到极致,有一天,支付宝将与商业银行在支付领域拼刺刀,只要大家在相对合理的游戏规则下竞争,支付宝也有绝对的胜算。我的这种信心并非来源于支付宝多年的积累,而在于: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行业,面对终端用户的服务,桎梏太多的国字号企业根本无法与民营企业竞争——中国人在银行窗口排了多年的队都没有解决,你能希望它们到了互联网上就开始在意用户体验么?

 

所以,超级网银绝对值得期待,但也别担心你放在支付宝中的钱,它们安全得很。

2010-08-17

【陈佼观点】在中国网站看来,不提供“自杀”功能,就表示“用户不会流失”,或者“用户黏度很高”。想想实在可笑,如果用户连“自杀”的心都有了,网站们强行扣留下来一堆僵尸账户,除了能自我安慰(注册用户量节节高攀),还有任何价值么?

 

     美国一家媒体曾总结过“美热门网站账户删除难度排行榜”,其中列出了Facebook、Twitter、Google、Ebay等赫赫有名的网站。看到这个榜单,我笑了——如果在中国搞一个同样的榜单,结果会很有意思——大家并列第一,因为,在这个神奇的地方,绝大多数网站都没有提供“自杀”功能。

 

      从美国的榜单看出,只有维基百科等极少数网站不提供账户注销服务,在绝大多数美国主流网站该功能都属于“标配”。而在中国,现实的情况正好相反。我做了一个简单调查,在时下最热门的微博网站中,没有任何一家提供这一服务;在SNS网站中,只有开心网、人人网有明确的“删除账号”菜单和帮助指引;而电子商务、招聘等平台,更是“自杀”无门。

 

     按道理,让不愿意留下来的用户注销账户,可以减轻服务器和维护成本,又能使用户体验更完整,留下一个好口碑。并且要实现这一功能,几乎没有任何技术门槛,一个程序小组三两天的工夫即可搞定。可为什么中国互联网发展10多年来,就始终没有将该功能的实现纳入议事日程呢?

 

     究其原因,颇有些掩耳盗铃的意味——或许在中国网站看来,不提供“自杀”功能,就表示“用户不会流失”,或者“用户黏度很高”。想想实在可笑,如果用户连“自杀”的心都有了,网站们强行扣留下来一堆僵尸账户,除了能自我安慰(注册用户量节节高攀),还有任何价值么?

 

     我曾经将这个匪夷所思的问题郑重地摆在一位互联网大佬面前,对方沉默片刻,笑了笑,幽默地说道:“自杀是一件痛苦的事,也许不提供这种功能,体现了我们的人文关怀。阻止轻生,人人有责。”对于这个答复我很想踢他一脚,但我知道,踢也没用,他也给不出答案。

 

     这里引入了一个新问题:用户的网络账户归属权究竟是平台,还是用户自身?我翻看了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的用户注册协议,其中大多明确提到“账号的所有权归网站,使用权归用户”,这是否就是网站不赋予用户注销账户权限的“法律依据”?“使用权”中是否不包括“注销账户权”?

 

     随着社交网络的火爆、微博的蹿红、淘宝的盛行以及未来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的流行,网民在互联网上的轨迹会越来越多元化,且与现实生活交叉点会越来越多。这将导致网络账户“自杀”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或者是出于隐私考虑,或者是由于虚拟社会对现实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又或者仅仅是为了在注销后重新注册一个更好听的ID名,不管是何种原因,这种用户的基本权利必须得到声张。当然,这一服务可以做得更严谨一些。比如淘宝平台,删除用户信息、交易信息,可将交易在服务器上备案,交易产生的评价也予以保留;再比如微博平台,删除账户,可保留他人转发过的信息。

 

     今年5月,超过2.5万名Facebook用户发起了一场“退出Facebook日”活动,他们相约在同一天“自杀”,以抗议隐私泄露问题。可悲的是,如果在中国互联网上,你连“自杀”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何享受隐私保护这种奢侈?

 

    套用一句经典语,赠送给各网站的老大们:我很希望你留下来,但我誓死捍卫你离开的权利。

2010-08-12

  这几天最热门的事:张朝阳与马云联手,锻造“新搜狗”。我看了无数关于这一事件的解读,大家都讲得太科幻,太虚无主义了——以鲁迅的话说,“看到大腿就想起了乳房”。

  具体来说,这次合作不应过分解读为“搜狐与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进而推导出“未来两家公司资源的全面整合”。而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张、马的投资行为。

  对“新搜狗”,我们能得知的全部信息其实只有两条:1、张朝阳系占有股份84%,马云系占剩余的16%;2、张朝阳的个人基金占了16%。单纯点看:“新搜狗”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独立运营,张朝阳力挺,马云也觉得有想象空间,且两人私交甚笃,即以“天使投资”的方式进行战略投资。

  分析一下张朝阳和马云各自的心理即可知道,这一合资是最好的选择。在张朝阳看来,搜索这张牌要打好,将搜狗放在搜狐“矩阵”,局限极多,搜狐毕竟是门户的架构,要和研发密集型的搜狗放在一起,就像是给牛车装个马达——不是牛累死,就是马达转不起来;而且,畅游的成功案例摆在那里的,从所谓“矩阵”的角度,搜索依然是张的最值得想象的空间。

  而对于不待见李彦宏的马云,但凡有端李彦宏老巢的机会,马是很容易两眼放光的。环顾马云手中的可打的牌,百度的决裂、中国雅虎的销声匿迹、腾讯的死磕、网易有道的不作为,都将马的眼光锁定在搜狗身上。在马的战略布局中,确实差一张搜索牌,而搜狗是目前情况下的黑桃A。

  不管对张朝阳还是马云,“新搜狗”是手好牌,但真正让他们下筹码的,还是打牌的人——搜狗的掌舵人王小川。有句话叫“投资就是投人”,绝对是真理。

  翻开王小川的履历,很多人会大吃一惊——还记得当年ChinaRen的“孙悟空搜索”么?这是实习生王小川的作品。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个极超前的产品,最大特色就是让网民以自然语言发问,给出匹配结果。搜狐收购ChinaRen之后,王小川玩的还是搜索,王建军离职之后,开始主政。应该说,王小川可能是国内搜索界除李彦宏之外,唯一有成功经历的人——搜狗输入法现在有8成左右的份额。

  此外,对于张朝阳来说,王小川是个忠诚的人。从ChinaRen到搜狐再到新搜狗,搜狐是王小川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东家。

  王小川是四川人,我的老乡,中学(成都七中)、大学(清华)、硕士(清华)都是天之骄子。据说此人对技术和产品有着极为特别的思考方式,执著且偏执,不走寻常路。我曾经仔细研究过搜狗输入法、浏览器产品的roadmap,从中深刻感受到一点:如果要打蛇,王一定是只打七寸,其他部位他根本不在乎。

  实际上,想赌王小川的不仅是张朝阳和马云,至少还有周鸿祎。周也与张接洽过注资搜狗,但后来没谈成,甚为遗憾。